話先說在前頭,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批判,而是解釋說:為什麼有些特定族群,必須透過排隊這檔傻事來得到快樂。
「愛排隊」是一項特殊的文化,在不少追求效率的商務人士眼裡,這簡直是蠢到極點了的習慣。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︰據說瑞典人前往銀行前是必須預約,以避免排隊的。理由並不是我們直覺所想的「追求效率」,而是該國文化著重善待自我,達成單純悠遊的生活步調。
我不敢說我的旅遊經驗有多龐大,但就我所見︰台灣、日本確實存在著熱愛排隊的特定族群,而其排隊的動機不外以下三點:
1.特價(Price)。
2.限量(Limited)。
3.轉售(Resale)。
任何的促銷活動,幾乎包括了三項之一的元素以吸引客戶。單就2018年的台灣看來,登上報刊的「排隊」新聞有:慣例的年初福袋、2月底的搶購衛生紙事件、5月份與8月份的電信合約優惠等。
事實上,排隊文化早已不是2018年的新聞了,自饑餓行銷的手段廣為科技產業所使用開始,排隊已經是主流媒體上穩定頻率出現的舊聞了。以手機業來舉例,2010年代起擅長饑餓式行銷的蘋果公司(Apple Inc.)與小米集團(Xiaomi Corporation),確實在營運的成長上都獲得了顯著的進步。
因此,我們可以這麼解讀:蘋果與小米在2010年代獲得了巨大的利潤、期間消費者的議價關係可說是位於絕對的弱勢、甚至浪費了龐大的時間與信用替與自身無關的企業背書,而消費者仍然樂此不疲。
具有經濟邏輯中「機會成本」的學者或是學生,當然對此一現象是極盡嘲諷,某種程度來說,也是向社會證明自己更懂得善用時間吧。
針對排隊文化的觀察,以上我們舉了手機業為例,說明了台、日特定民眾對於「限量(Limited)」、「轉售(Resale)」的銷售手法長期買單的現象。我們可以猜想,目前所討論的商品多是經濟學所說的「奢侈財」。例如︰各年齡層都著迷的「高階智慧型手機」、高收入的中老年人休閒「古董」、「藝術品」;甚至年輕人追求的「潮牌」、「球鞋」等。
我個人具有理性、也有著機會成本的邏輯。但並不表示我要認定追求潮牌的年輕人就是浪費生命的笨蛋。我有我的生活邏輯,即便我很明確地知道,他所追求的名為空虛,也該尊重他這段學習的過程,而不只是壓抑他、訕笑他。
現代的教育中,我們逐漸地同意「從錯中學習」這個概念,而不是「盡力地呵護」或「無理的責罵」。既然如此,我們更該從自身做起,面對自己無法理解的他人錯誤,第一反應該是冷靜、而非嘲諷或羞辱。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、也是我對年輕後輩的關愛方式。
話說回來,「特價(Price)」活動所吸引的客群到底是哪些人?這是我們尚未談到、並與奢侈品極為不同的。有時候,特價反而會傷害奢侈品於市場上的價值呢。
也因此,前段所提到的衛生紙之亂、電信499之亂,我個人假定其主要的排隊客群為︰無法產出國民最低薪資的中老年族群。
無論是經濟學者或是社論的掌控者,多是30至50歲的壯年人士。我們要以鄙視的眼光來看待排隊文化是無妨,但別因此忘記,我們生而為人的美好能力︰換位思考。
文末我們做個假設︰『有一個老人退休了,懷疑著自己的價值是什麼、也感受到了人生時鐘正在倒數。這時候,他想要挺身而出為家裡搶購便宜的衛生紙、用自己的時間替家人爭取更便宜的電信月租費。』
然而經濟學家急著告知他:『你的舉止很愚蠢,因為排隊是不符合效益的,你在同樣的時間裡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更大的利潤。』
其實,這就是社會的現況︰排隊文化確實是愚蠢的手法、但部份經濟學者的自大也是。
他從排隊中獲得快樂,那就是真實的快樂。而我們,不需要藉由羞辱他而獲得快樂。